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生命周期介绍

在实例初始化之后,数据观测(data observer) 和 event/watcher 事件配置之前被调用。在当前阶段 data、methods、computed 以及 watch 上的数据和方法都不能被访问 实例已经创建完成之后被调用。在这一步,实例已完成以下的配置:数据观测(data observer),属性和方法的运算, watch/event 事件回调。这里没有$el,如果非要想与 Dom 进行交互,可以通过 vm.$nextTick 来访问 Dom 在挂载开始之前被调用:相关的 render 函数首次被调用。 在挂载完成后发生,在当前阶段,真实的 Dom 挂载完毕,数据完成双向绑定,可以访问到 Dom 节点 数据更新时调用,发生在虚拟 DOM 重新渲染和打补丁(patch)之前。可以在这个钩子中进一步地更改状态,这不会触发附加的重渲染过程 发生在更新完成之后,当前阶段组件 Dom 已完成更新。要注意的是避免在此期间更改数据,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无限循环的更新,该钩子在服务器端渲染期间不被调用。 实例销毁之前调用。在这一步,实例仍然完全可用。我们可以在这时进行善后收尾工作,比如清除计时器。 Vue 实例销毁后调用。调用后,Vue 实例指示的所有东西都会解绑定,所有的事件监听器会被移除,所有的子实例也会被销毁。 该钩子在服务器端渲染期间不被调用。 keep-alive 专属,组件被激活时调用 keep-alive 专属,组件被销毁时调用

异步请求在哪一步发起?

可以在钩子函数 created、beforeMount、mounted 中进行异步请求,因为在这三个钩子函数中,data 已经创建,可以将服务端端返回的数据进行赋值。

如果异步请求不需要依赖 Dom 推荐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因为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有以下优点:

  • 能更快获取到服务端数据,减少页面 loading 时间
  • ssr 不支持 beforeMount 、mounted 钩子函数,所以放在 created 中有助于一致性

源码分析

因为 Vue 的源码部分包含很多内容,本文只选取生命周期相关的关键性代码进行解析。同时也强烈推荐大家学习 Vue 源码的其他内容,因为这个框架真的很优秀。

初始化流程

new Vue

new Vue(options) 开始作为入口,Vue 只是一个简单的构造函数,内部是这样的:

js
function Vue(options) {
  this._init(options)
}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options?: Object)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 a uid
  vm._uid = uid++

  let startTag, endTag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startTag = `vue-perf-start:${vm._uid}`
    endTag = `vue-perf-end:${vm._uid}`
    mark(startTag)
  }

  // a flag to avoid this being observed
  vm._isVue = true
  // merge options
  if (options && options._isComponent) {
    // optimize internal component instantiation
    // since dynamic options merging is pretty slow, and none of the
    // internal component options needs special treatment.
    initInternalComponent(vm, options)
  } else {
    vm.$options = mergeOptions(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 options || {}, vm)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initProxy(vm)
  } else {
    vm._renderProxy = vm
  }
  // expose real self
  vm._self = vm
  initLifecycle(vm)
  initEvents(vm)
  initRender(vm)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 resolve provide after data/props
  callHook(vm, 'created')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vm._name = formatComponentName(vm, false)
    mark(endTag)
    measure(`vue ${vm._name} init`, startTag, endTag)
  }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

进入了 _init 函数之后,先初始化了一些属性。

  1. initLifecycle:初始化一些属性如$parent,$children。根实例没有 $parent,$children 开始是空数组,直到它的 子组件 实例进入到 initLifecycle 时,才会往父组件的 $children 里把自身放进去。所以 $children 里的一定是组件的实例。
  2. initEvents:初始化事件相关的属性,如 _events 等。
  3. initRender:初始化渲染相关如 $createElement,并且定义了 $attrs$listeners 为浅层响应式属性。具体可以查看细节章节。并且还定义了$slots、$scopedSlots,其中 $slots 是立刻赋值的,但是 $scopedSlots 初始化的时候是一个 emptyObject,直到组件的 vm._render 过程中才会通过 normalizeScopedSlots 去把真正的 $scopedSlots 整合后挂到 vm 上。

然后开始第一个生命周期:

js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beforeCreate 被调用完成

beforeCreate 之后

  1. 初始化 inject
  2. 初始化 state
    • 初始化 props
    • 初始化 methods
    • 初始化 data
    • 初始化 computed
    • 初始化 watch
  3. 初始化 provide

所以在 data 中可以使用 props 上的值,反过来则不行。

然后进入 created 阶段:

js
callHook(vm, 'created')

created 被调用完成

调用 $mount 方法,开始挂载组件到 dom 上。

如果使用了 runtime-with-compile 版本,则会把你传入的 template 选项,或者 html 文本,通过一系列的编译生成 render 函数。

  • 编译这个 template,生成 ast 抽象语法树。
  • 优化这个 ast,标记静态节点。(渲染过程中不会变的那些节点,优化性能)。
  • 根据 ast,生成 render 函数。

对应具体的代码就是:

js
const ast = parse(template.trim(), options)
if (options.optimize !== false) {
  optimize(ast, options)
}
const code = generate(ast, options)

如果是脚手架搭建的项目的话,这一步 vue-cli 已经帮你做好了,所以就直接进入 mountComponent 函数。 那么,确保有了 render 函数后,我们就可以往渲染的步骤继续进行了

beforeMount 被调用完成

把 渲染组件的函数 定义好,具体代码是:

js
updateComponent = () => {
  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

拆解来看,vm._render 其实就是调用我们上一步拿到的 render 函数生成一个 vnode,而 vm._update 方法则会对这个 vnode 进行 patch 操作,帮我们把 vnode 通过 createElm 函数创建新节点并且渲染到 dom节点 中。

接下来就是执行这段代码了,是由 响应式原理 的一个核心类 Watcher 负责执行这个函数,为什么要它来代理执行呢?因为我们需要在这段过程中去 观察 这个函数读取了哪些响应式数据,将来这些响应式数据更新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执行 updateComponent 函数。

如果是更新后调用 updateComponent 函数的话,updateComponent 内部的 patch 就不再是初始化时候的创建节点,而是对新旧 vnode 进行 diff,最小化的更新到 dom节点 上去。具体过程可以看 diff 算法原理

这一切交给 Watcher 完成:

js
new Watcher(
  vm,
  updateComponent,
  noop,
  {
    before() {
      if (vm._isMounted) {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
    },
  },
  true /* isRenderWatcher */
)

注意这里在 before 属性上定义了 beforeUpdate 函数,也就是说在 Watcher 被响应式属性的更新触发之后,重新渲染新视图之前,会先调用 beforeUpdate 生命周期。

关于 Watcher 和响应式的概念,如果你还不清楚的话,可以阅读响应式数据原理

注意,在 render 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 子组件,则会调用 createComponent 函数。

createComponent 函数内部,会为子组件生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构造函数,可以理解为子组件自己的 Vue 函数:

js
Ctor = baseCtor.extend(Ctor)

在普通的场景下,其实这就是 Vue.extend 生成的构造函数,它继承自 Vue 函数,拥有它的很多全局属性。

这里插播一个知识点,除了组件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外,其实 vnode 也有自己的 生命周期,只不过我们平常开发的时候是接触不到的。

那么子组件的 vnode 会有自己的 init 周期,这个周期内部会做这样的事情:

js
// 创建子组件
const child = createComponentInstanceForVnode(vnode)
// 挂载到 dom 上
child.$mount(vnode.elm)

createComponentInstanceForVnode 内部又做了什么事呢?它会去调用 子组件 的构造函数。

js
new vnode.componentOptions.Ctor(options)

构造函数的内部是这样的:

js
const Sub = function VueComponent(options) {
  this._init(options)
}

这个 _init 其实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个函数,也就是说,如果遇到 子组件,那么就会优先开始子组件的构建过程,也就是说,从 beforeCreated 重新开始。这是一个递归的构建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 父 -> 子 -> 孙 这三个组件,那么它们的初始化生命周期顺序是这样的:

js
父 beforeCreate
父 created
父 beforeMount
子 beforeCreate
子 created
子 beforeMount
孙 beforeCreate
孙 created
孙 beforeMount
孙 mounted
子 mounted
父 mounted

然后,mounted 生命周期被触发。

mounted 被调用完成

到此为止,组件的挂载就完成了,初始化的生命周期结束。

更新流程

当一个响应式属性被更新后,触发了 Watcher 的回调函数,也就是 vm._update(vm._render()),在更新之前,会先调用刚才在 before 属性上定义的函数,也就是

js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注意,由于 Vue 的异步更新机制,beforeUpdate 的调用已经是在 nextTick 中了。具体代码如下:

js
nextTick(flushSchedulerQueue)

function flushSchedulerQueue {
  for (index = 0; index < queue.length; index++) {
    watcher = queue[index]
    if (watcher.before) {
     //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watcher.before()
    }
 }
}

beforeUpdate 被调用完成

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 patch、diff 流程后,组件重新渲染完毕,调用 updated 钩子。

注意,这里是对 watcher 倒序 updated 调用的。

也就是说,假如同一个属性通过 props 分别流向 父 -> 子 -> 孙 这个路径,那么收集到依赖的先后也是这个顺序,但是触发 updated 钩子确是 孙 -> 子 -> 父 这个顺序去触发的。

js
function callUpdatedHooks(queue) {
  let i = queue.length
  while (i--) {
    const watcher = queue[i]
    const vm = watcher.vm
    if (vm._watcher === watcher && vm._isMounted) {
      callHook(vm, 'updated')
    }
  }
}

updated 被调用完成

至此,渲染更新流程完毕。

销毁流程

在刚刚所说的更新后的 patch 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组件在下一轮渲染中消失了,比如 v-for 对应的数组中少了一个数据。那么就会调用 removeVnodes 进入组件的销毁流程。

removeVnodes 会调用 vnodedestroy 生命周期,而 destroy 内部则会调用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 vm.$destroy()。(keep-alive 包裹的子组件除外) 这时,就会调用 callHook(vm, 'beforeDestroy')

beforeDestroy 被调用完成

之后就会经历一系列的清理逻辑,清除父子关系、watcher 关闭等逻辑。但是注意,$destroy 并不会把组件从视图上移除,如果想要手动销毁一个组件,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这个逻辑。

然后,调用最后的 callHook(vm, 'destroyed')

destroyed 被调用完成

至此,销毁流程完毕。